两人在济南府广场上比拼了五十余回合。只见秦彝奋力挥舞方天画戟,戟法森严刚猛,迸发出朝露四溅的气势。而杨林则长枪贯日,矛意苍劲有力,丝毫不让。五十回合过后,秦彝逐渐力不从心,杨林却神采奕奕,看似还有余力。于是杨林提议,让秦彝使出家传的绝技——金锏十三式。
金锏十三式乃是自秦彝的祖父秦天君创立的绝世锏法,以攻防兼备,变化万端而著称于世。秦彝豪气干云,毅然施展开来。只见他将锏法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,手中双锏翻飞,威势惊人。杨林也运足全力,与之展开了数十回合的厮杀。两人身法矫健,攻守犀利,其高超的武艺令周围北齐百姓无不侧目。
然而经过这一番恶斗,秦彝的体力已经见底。他的双锏幅度渐渐弱了下来,招式也开始凌乱。终于,在两人第73回合的交锋中,杨林如入无人之境,长枪疾刺,一举击中秦彝腹部。秦彝重重倒地,再也无法继续战斗。
这场比试结束后,杨林由衷地赞叹秦彝的武艺。他盛情邀请秦彝,欢迎他投降北周。只要秦彝肯归顺,杨林愿对他礼遇有加。但面对高官厚禄,这位齐国猛将却选择了壮烈赴难。秦彝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,宁可一死。杨林无奈之下,只得将其处斩。然而他始终惦记着这场惊世武艺的比试,并将秦彝的绝世锏法牢记于心。
此战,不但使北周军攻占了济南府,还令杨林一鸣惊人,建立了靠山之王的威名。由此奠定了他在北周以及后来的大隋的功勋基础。
二、建大业之功 获封靠山王
在北周統一北方的战争中,杨林与他的兄长杨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北齐灭亡后,杨忠之子杨坚夺权建立了大隋,作为开国皇帝登基。
面对叔父杨林多年来对自己的辅佐,杨坚自是感激不已。他深知,大隋江山的奠基,有杨林的一份功劳在其中。于是,杨坚特地封杨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并赐予了崇高的铁肩靠山王称号。
这无疑是对杨林忠勤和功勋的极大褒奖。靠山之王,意为大隋江山万丈的“靠山”和“扶持者”。这一称号,足以彰显杨林在国家和皇室中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自此以后,杨林更加以靠山之王的身份出现。他常年驻守在长安近郊,统率大量禁卫军。一方面防范外敌,一方面也确保皇室安全。而杨林的养子“十三太保”亦是皇帝左右手中的猛将,常随驾护卫或外出征战。
为了更加专心辅助新朝江山,杨林也将一生全部献给了国家与皇室。他终身未娶,不留私人感情,以免家庭羁绊影响忠义判断。只收了13名义子,协助自己守护大隋。这13名义子便是日后闻名的“杨家十三太保”。他们都是杨林一手引导培养的将帅,无论勇武忠诚都十分过硬,堪称大隋最精锐的部队。杨林凭藉这只能征惯战的铁军,始终作为大隋江山的坚强后盾。
三、瓦岗崛起 杨林屡战屡败
大隋国运昌盛的背后,危机却悄然而至。这场危机的导火索,原本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杨林征伐北齐的战绩。
当年杨林在北齐济南大败名将秦彝之后,还将其儿子秦叔宝俘获。后来秦叔宝被杨林收为干儿子,并培养成了十三太保之一。一直到有一天,秦叔宝偶然得知,当年执行处决父亲秦彝的刽子手,就是身为养父的杨林。这股仇恨的火种,终于在秦叔宝心中熊熊燃烧起来。
于是,秦叔宝暗中结交了当时颇有权势的白衣神箭王伯当。在伯当的怂恿下,秦叔宝终于反叛出逃,自立门户,建立了“瓦岗军”的根据地。而伯当则给予了大量人马和物资支持,令瓦岗军迅速壮大。
得知噩耗的靠山之王杨林,自是大怒。他立即派出新文礼等大将率军征讨。可是,新文礼却在与瓦岗的第一次交锋中落了下风。秦叔宝身经百战,武艺高强。加上麾下猛将如谢映登等,令瓦岗军的战力异乎寻常。新文礼只以寡敌众,终究大败而回。
杨林深感此事非同小可。于是他亲自统率禁军出征。两军在蓟县一带遭遇,杨林首先用八卦九宫大阵将瓦岗军合围。秦叔宝则派出谢映登去请来北平王的儿子罗成。罗成精通阵法,挥军直攻大阵的先锋和左翼,终于攻破了大阵。围城反包围,杨林大军溃败,只能狼狈撤回长安。
此后,杨林又两次出兵征讨,均告失败。瓦岗军如日中天般日益壮盛,已构成了大隋王朝心腹之患。而杨林的威名,也受到了影响。这位当年睥睨天下的靠山之王,如今却屡战屡败。杨林心中自是愤懑不已。他暗自发誓,这瓦岗大患,必须除掉。
四、设夺魁大会 欲退位诱敌
两次征讨均告失败后,杨林陷入了沉思。他意识到,自己和大隋的禁军,恐怕已经很难御下这股民变大潮。那么,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扑灭这熊熊燎原之势?经过深思熟虑,杨林终于想出一个妙计,设下“夺魁大会”,欲以皇位为饵,引诸侯入开设下圈套。
杨林首先建议杨广,用诏书承认自己为昏君,失去民心。然后宣布引退,将金镶玉玺传给夺魁大会的胜利者。
这个举动,无疑在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。从各路叛军到依附朝廷的功臣,无一不为这“皇位有主”的天大利益翕动不已。瓦岗军首当其冲,秦叔宝更是喜出望外。他立刻集结军队,直指扬州与会夺魁。
这一系列举措看似疏忽,其实却暗藏杀机。杨林的真实目的是,让这些敌对势力上钩,聚集到扬州后再一网打尽。到时天下叛军自相残杀,大隋便能东山再起。皇位就此稳固。只可惜,这出至高的计谋,最终还是失败了。
五、壮烈赴义 忠心隋室
扬州夺魁大会如期而至,各路反贼云集,鲜血染红了这座城池。而杨林的主力部队却迟迟未至。原来,在开拔之前,大隋爆发了兵变。杨广被宦官杀害,江山已然旁落。
面对溃不成军的隋军大营,杨林百感交集。他已经年过花甲,本可以退隐山林,与这场恶斗再无瓜葛。然而老将的忠心,还是支撑着他再向前迈出了脚步。杨林决定孤身一人杀入扬州,用这具老骨头去守护他心中最后的一点希望。
然而,此时的大势已去。杨林终究未能改变隋朝的命运。在与罗成短兵相接的恶斗中,靠山之王负伤倒地,壮烈赴义。
结语
杨林的一生,可以说就是为杨家江山赴汤蹈火到底。从建立到覆灭,他始终矢志不渝。这种忠心,恐怕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。它已化作历史的泪与笑,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。
我们还会记得这位铁肩之王吗?会记得他为杨家江山操劳奔波的那颗赤诚之心吗?或许,正是这样的忠臣,撑起了大隋万丈江山那波澜壮阔的辉煌与坍塌。我们又岂有权利去遗忘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