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 文心好晴天身心診所 蕭宇廷院長
什麼是躁鬱症?
躁鬱症,又稱為雙相情緒障礙症,是一種情緒失調,患者的情緒在躁期(情緒高漲)和鬱期(情緒低落)之間劇烈波動。這些情緒變化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,對個人的生活、工作和人際關係造成重大影響。
躁鬱症的類型
第一型躁鬱症
必要條件為至少有一次躁症發作。大部分的患者第一次都以鬱症表現,大多數都會有鬱症發作跟躁症發作,只有約10%的患者僅有躁症發作。過去有過一次躁症發作的,90%的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躁症,而有40-50%的患者會在兩年內發生第二次躁症。
未治療的躁症發作可持續約3個月,而5-15%的患者為一年發作4次以上的快速循環型。以長期追蹤觀察,15%患者可維持穩定,45%患者會多次發作但功能可維持,30%患者維持部分緩解而生活稍有影響,10%患者慢性化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第二型躁鬱症
必要條件為患者至少有一次或以上的重鬱症,除此之外,還會出現至少一次的輕躁症發作。為一個慢性疾病,大多數患者5年後仍有此診斷而需長期治療。
躁症與輕躁症的症狀
躁症發作
躁症發作期間,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,持續至少一週:
自我膨脹或誇大
睡眠需求減少
談話量增加、滔滔不絕
思緒跳躍或想法飄忽不定
容易分心
目標導向活動增加(如社交、工作、學習、性行為)
過度參與可能帶來負面後果的活動(如無節制的購物、魯莽投資)
輕躁症發作
輕躁症的症狀與躁症相似,但程度較輕,持續至少4天,且不會嚴重影響社交或職業功能。
鬱症發作的症狀
在鬱期,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
持續的情緒低落或悲傷
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
食慾改變(食慾增加或減少)
明顯體重改變
睡眠困難或過度睡眠
疲勞或精力不足
自我價值感低落或過度內疚
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
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
反覆出現死亡或自殺的想法
躁鬱症的成因
生理因素
腦部前額葉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傳導物質(如正腎上腺素、血清素和多巴胺)異常可能導致躁鬱症。此外,內分泌系統(如甲狀腺功能異常)和免疫系統的問題也可能是成因。
遺傳因素
家族中有躁鬱症患者的個體,其發病風險較高,顯示遺傳基因可能在疾病發生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心理及社會因素
重大生活壓力事件(如親人去世、離婚、失業)或過去的創傷經歷(如童年受虐、感情問題)可能觸發躁鬱症的發作。
躁鬱症的治療方法
藥物治療
a.急性期:在急性躁期,會合併情緒穩定劑或抗精神病藥物來控制情緒激躁的情形;鬱症的治療則以抗鬱劑合併情緒穩定劑或抗精神病藥物,且通常需要2星期以上,治療效果才會顯著。
b.維持期:治療以情緒穩定劑或並用抗精神病藥物為主。
心理治療
認知行為治療(CBT)可幫助患者建立情緒調節與壓力因應技巧,辨識早期發作徵兆,並學習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與生活習慣。家庭治療則有助於增進家人對疾病的理解與支持。
經顱磁刺激治療
於鬱症發作期可選擇的治療方式。經顱磁刺激術可經由磁場進入目標腦區,藉由調整刺激強度與頻率,達到促進與抑制腦區功能的效果,可用於對藥物效果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。
光生物療法
透過特定波長的近紅外光活化腦部神經細胞粒線體、減少氧化自由基、降低發炎,進而調節大腦功能,改善憂鬱症之粒線體體失調狀態,進而改善憂鬱相關症狀,適合作為輔助性治療選項。
結語
躁鬱症是一種可被妥善治療與管理的慢性疾病。透過藥物治療、心理支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,大多數患者能有效穩定情緒、恢復生活功能。
若您或親友出現情緒劇烈波動或疑似躁鬱症狀,歡迎與好晴天身心診所聯繫,由專業團隊提供評估與協助,陪你走出更多可能。